国产情趣视频在线观看/午夜免费福利/福利在线播放/婷婷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片

與生命告別
死亡的意義

對于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為什么活著,我們每個人都自己的困惑。正如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一樣,我們總是不能相信人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

要接受這樣的想法和感受:生與死的距離或許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遙遠。

死 是自然的。我們一出生,我們就訂了一個契約(不管我們知道還是不知道),那就是我們是要死的。我們對死亡誠惶誠恐,心浮氣躁,表明我們并未意識到我們是大 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以為由于我們是人,我們就與自然有別。任何東西,有生就有死。我們要接受這個簡單卻又非常深奧的道理。

接受比本當要做的還要困難,因為在我們這個社會,人們基本上拒絕接受我們的共同命運——死亡。我們都要死的,但我們往往否認它,躲避它,或者失去理性地覺得它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從始至終我們對死亡感到恐懼。我們害怕我們的死會造成親友的哀傷,我們害怕我們所有的計劃和構想就這樣結束了,我們害怕垂死的過程可能很痛苦, 我們害怕再也不能有任何經驗了,我們害怕我們不再能照顧被我撫養的人,我們擔心如果有死后的生命,到底會發生什么事,我們擔心自己的身體在死后會變成什么 樣子。 
   
面對死亡

時常,當我們面對的死亡的時候,腦海里會不停地浮現從出生 到現在的種種畫面,第一次走路,第一天上學,第一次戀愛,成為父母的那一刻……瞬間,那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如今再也無法擁有,死亡越是臨近,內心的恐懼與 焦慮就不停地吞噬著我們的思維。那一種力爭與生命抗衡的力量就突然涌現出來,我們會舍不得離開人世間,放不下曾經擁有的一切,他們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我 們開始思考過去,懊悔的情緒就開始蔓延:后悔當初不該那樣虐待自己的身體,后悔當初沒有好好享受自由戀愛……一切的一切都想重新開始。我們無法接受我們即 將死去的事實,痛苦地看著我們無法再做任何改變,只能等待死亡的到來時,我們的內心是矛盾與不安的。

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面對很多喪失,喪 失包括失去親近的人,可能是死去或者是離開、失去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以及身體的損害,親近的人的死亡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客體喪失。喪失引發的心理困擾很多,比 如說悲傷、沉迷對死者的思念、不相信覺得死者依然存在、夢見死者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哀傷現象。

當我們摯愛的親人離去,我們無法接受失 去親人這個事實,總以為親人不該就這樣死去,內心痛苦萬分。無論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都有喪葬的風俗。不管是哪一種形式,我們真正在做的是與我們的摯愛 進行一場告別,并且在那一段時間哀傷甚至悲痛。與我們感情聯系越深的人,當他們去世時,我們的哀傷會越重。許多人認為哀傷悲痛統統對我們的身心不好,然 而,適度的哀傷有助于我們面對親人的離世,這也就是為什么人類有哀悼死者的儀式。

如果親人離去時,我們沒有機會與他們告別,就難以宣泄 內心的哀痛。那之后,我們是很難相信這位重要親人離世的事實,若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好的人,心理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學會哀傷,與自己的親人道別,與生 命告別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當我們開始接受他人的死亡,那么未來的某一日,我們也就更容易接納自己死去。

生死箴言

一位美國社會學教授莫里·施瓦茨在他的晚年患上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逐漸失去活動能力。隨著病情的惡化,死亡離他越來越近。 

他幾乎是逼視著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步步為營,逐段摧毀,這比快速死亡要殘酷得多,簡直能把人逼瘋。然而莫里老人是怎樣面對的呢?
 
他說,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
 
他覺得也終于有了一次充分感受身體的機會,而以前卻一直沒有這么做。
 
對于別人的照顧,開始他覺得不便,特別是那種作為一位紳士最不愿意接受的暴露和照顧,但很快又釋然了,說:
 
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
 
莫里正驗證了自己的那句箴言:學會如何生,你才知道如何去死;學會如何去死,你才知道如何生。

過充實健全生活的最好準備, 作好隨時會死亡的準備,因為即將來臨的死亡會促使你的人生目的更加明朗,使你明白什么才是對你而言是真正重要的。我們如何像莫里老人一樣能夠坦然面對死亡,活在當下,珍惜所擁有的生活,接納自己,都是他最后的十四堂課傳達給我們的生活真諦。

生命之圓

在宗教中,死亡不代表毀滅與不存在,西方有人死后上天堂之說,而東方則有佛家所言的輪回一說。如此看待死亡,那么死亡可以說生命既是終點又是起點。

我 們從嬰孩的無知,逐漸習得如何吃飯、如何走路、如何交友、如何學習……我們非常熟悉周遭的生活,能夠掌控自己的行動。然而,當年華逝去,老年時的我們,風 光不再,腿開始不利索,跑不動、跳不高,牙也慢慢退化,嚼不爛,吃不香。似乎老年時的我們猶如新生的嬰孩一樣,漸漸失去我們習得的能力,而等待著的正是我 們恐而避之的死亡??墒牵褪悄菢拥挠幸馑?,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人生就像一個圓圈,我們不停地在圓上奔跑,點點滴滴的每一天構成了我們人生的大圓 圈,認真地生活在生命的每一天,無論明天我們是否即將死去,圓圈的軌跡早已鐫刻在那了。那么我們的人生也就如圓一樣完滿,面對死亡也就不那么困難了。 
 
 

                       (撰稿人 杭州東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陳一格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備案號

杭州東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www.weixiuqun.com 備案號:浙ICP備13001446號-1

電話: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蕭山區山陰路590號金帝高新科技廣場3號樓西單元801室

優化支持:誠速寶

首頁   |  關于東方   |  核心服務   |  常見心理問題   |  機構動態   |  專業園地   |  咨詢指南   |  下載中心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