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燦銳@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系,廣州 510631
@通訊作者,Email: chencanrui2006@126.com
【摘要】目的:分析地震后學生沙盤的特點,以發現治愈的因素。方法:以災區某安置點學校自愿參加沙盤游戲治療的29名喪親學生所做沙盤為實驗組,以廣州某小學16名自愿參加沙盤游戲的普通學生作沙盤為對照組,分析29名地震喪親的學生沙畫沙具使用的特點,沙盤創傷與治愈主題的表達情況特點。結果:(1)各種動物、家居建筑、人物人體類的沙具使用率高于95%;(2)喪親組學生在沙盤游戲中表現創傷主題比例高于對照組[混亂(41.4% vs.0.0%)、限制(48.3% vs.6.2%)、忽視(37.9% vs.6.2%)、倒置(37.9% vs.6.2%)、受傷(48.3% vs.12.5%)、妨礙(44.8% vs.0.0%)、,均P<0.01]。喪親學生中,男孩比例在受傷、威脅上高于女孩[(80.0% vs.28.6%)、(66.7% vs.42.9%), P<0.05],而在忽視、倒置上低于女孩[(20.0% vs.57.1%)、(20.0% vs.57.1%),P<0.05];(3)喪親學生在沙盤游戲中治愈主題比例低于對照組[旅程(41.4vs.75.0%)、深入(31.0% vs.75.0%)、培育(31.0% vs.81.3%)、變化(20.7% vs.56.3%)、整合(27.6% vs.68.8%)、誕生(0.0% vs.50.0%),均P<0.05]。結論:沙盤游戲能揭示地震喪親學生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心理干預,學生,沙盤游戲,創傷后應激障礙,地震,病例對照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項目,心理分析技術與學校心理教育應用研究(06JJD880021)
討論
3.1沙具使用類型特點
本研究表明各種動物、家居建筑、人物人體類的沙具使用率高于95%,象征家的別墅沙具和家禽動物沙具、親人朋友的沙具是幸存者喜歡使用的沙具。在沙盤游戲中,我們也發現孩子很喜歡并很認真地用這三類的沙具建構出一個美好家園的場景。孩子們在建構地震前美麗的家園時,總會很開心,并主動講述以前家庭的溫馨。這說明孩子很懷念以前一家人生活的美好場景,并對地震失去房屋、親人內心充滿了哀傷。沙盤游戲的治療功能便是通過表達他們內心感受,宣泄消極的情緒從而激發內心積極力量,從而得到治療。
3.2沙盤的創傷主題
本研究顯示,地震喪親學生在沙盤游戲中表現創傷主題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高的比例約為30%。以往研究表明,兒童創傷經歷后有PTSD的比率為16%-90%,比例的大小取決于創傷的類型和災難的大小。Perry認為雖然兒童創傷后的比例變化范圍比較大,但綜合以往的研究,可以發現兒童發生PTSD的概率約為30%[16]。
受傷與混亂兩個創傷主題,直接反映了學生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傷害以及經歷地震后內心世界的混亂。限制與妨礙兩個主題,投射出學生自我成長的力量受到了比較嚴重的阻礙,原因可能是親人突然的去世而造成親情和愛的缺失。相對普通的少年可以在父母的關愛和指導下健康成長,遇到挫折可以感受到親人的保護,喪親的學生在喪親的背后缺失了關愛、指導和保護,這對他們的成長十分不利。沙具的倒置,投射出地震喪親學生內心的不穩定和不安全感,不穩定可能與他們體驗突然的、劇烈的地震有關,不安全可能與失去親人的保護有關。同時,受傷、倒置也是學生對地震創傷經歷在沙盤中的重現。Terr等人的研究發現,創傷經歷的兒童具有用繪畫、描述等方式重現創傷經歷的傾向[17]。沙盤游戲強調營造自由與受保護的氣氛,自由能夠有利于限制和妨礙的治愈,使內心積極力量得到發展,保護有助于受傷的治愈。從喪親學生創傷主題的表達,可以看出沙盤游戲對地震受傷學生心理的治愈有很好的作用。
此外,男女表達創傷存在性別差異。男孩子表達威脅、受傷的比例顯著高于女孩子,女孩子表達忽視、傾斜的比例顯著高于男孩子。男孩子的威脅和受傷表現在受到怪獸、妖怪的攻擊。這投射出男學生內心對這次地震的恐懼、憎恨。在沙盤游戲中,男孩子擺放怪獸的時候,同時也會擺放超人與之對抗,這投射出他們內心的勇氣和希望有超自然力量戰勝災難。勇氣與希望是他們內心積極的力量,有助于他們從創傷中恢復,所以,在沙盤游戲中,我們積極引導這些孩子去感受他們與怪獸戰斗的勇氣和外界給他們幫助時內心體驗到希望所帶來的積極力量,并且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女孩子表達忽視、倒置的比例比較高。女孩子在沙盤中的忽視表現為一種本來應該得到關注或幫助的,但在生活中被忽視了,她們有一些無助和孤獨的感受。倒置主要是沙具擺放不穩固、墜落,這與孩子經歷地震有關系,同時投射出她們內心的不安。針對女孩子這種情況,在沙盤游戲時,更多的是給予言語上的支持和關注,提高他們對社會支持的領悟。
男女之間創傷主題存在差異,與Peters 研究一致。Peters 研究表明,女性PTSD癥狀中,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忽視 [18]。可能原因是男女之間表達的方式有關系。男孩子比較直接和強烈,女孩子比較含蓄柔和。Kolaitis等人通過量表測量,結果表明經歷地震的兒童男女之間PTSD沒有顯著差異[19]。因此不同的研究可能是測評工具的不同所致,而且我們相信沙盤游戲更能有效準確的評估兒童的PTSD。
3.3沙盤的治愈主題
在本研究中,喪親學生在連接、能量、靈性和居中的治愈主題與普通學生一樣,這說明喪親學生內心對應的治愈力量比較強。在沙盤上的連接主要表現為人物與家禽的連接、房屋之間的連接、人與人之間的團結,連接投射和反映出孩子內心對災難后人與人之間建立密切的人際關系的需要。一名11歲雙親在地震中遇難的女孩子,在沙盤中擺放了很多人與家禽、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場景,該女孩說,她希望地震后大家能夠團結一致、相互幫助。Kolaitis等研究發現,經歷地震巨大創傷的兒童,如果能盡快恢復家庭與學校的正常生活,從中感受到親密關系,對兒童創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19]。能量在幸存者沙盤中的體現主要有踢足球、捉迷藏和摘水果的場面,這些場面表明了雖然遭遇地震,但是他們內心還是充滿了能量。靈性在幸存者的沙盤中表現為觀音、佛祖、八卦、超人、圣誕老人等帶宗教性或神話傳說的人物。兒童是希望通過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增強對災難的控制感,從而減少內心的恐懼與焦慮。Basoglu研究表明,對地震創傷經歷兒童的治療,增強其控制感比改變他們的行為更有效,而喪失對焦慮源的控制感會導致強烈的焦慮[20]。
地震喪親學生在沙盤游戲中治愈主題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沙盤中深入、整合的比例比較低,說明喪親的少年經歷地震后,能夠整合和調理創傷的力量比較弱,內心仍然比較混亂,心理自我恢復的能力比較弱。主題之中沒有誕生,說明內心創傷的積極轉化需要比較長時間,需要長期的心理咨詢幫助。變化比例少,說明地震后喪親學生內心的靈活性比較弱,適應環境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