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華大學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金德慧 「人生的基調就是孤獨」。尤其面臨死亡,我們有著最根本的孤獨。我會經接觸過一些失去至親的朋友,她們與過世的配偶、父母或手足有相當親昵的關系,以至于在親人去世之后,幾乎無法完全恢復過來。如此深刻的孤獨,讓我們感到恐懼,但是即使有人能夠了然那「存在的孤獨」,也避免不了其在幸福與離別苦楚之間的落差。我們活著的時候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不斷的承受親人摯友的投注,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透過幸福的感覺,把他們融化在我們生命的氛圍,形成我們生命的顏色,即使他們已經過世,我們的生命史學依舊幢影重迭,今日與昨日交織成一片,已逝的親 、是我們「房間」的一部份,每當夜闌人靜,他們的身影從「記憶的房間」出現,眼前卻是遍尋不見,那份凄苦幾乎已經成了人類的宿命。 譯者:宋偉航 瓊安·魏蘭-波斯頓(Joanne Wieland-Burston) 美國出生; 自1967年以來,生活在歐洲; 范德比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法國文學碩士。 1981年在蘇黎世的c·g·榮格學院接受心理分析訓練,且取得榮格學院的分析心理學家。 從1980年代開始,在歐洲各處重要學術機構演講, 1992年成為了心理分析師培訓老師; 至今,瑞士蘇黎世的榮格學院和慕尼黑的分析心理學國際學校教授榮格心理學。 她的第一本書,《Chaos and Order in the World of rhe Psyche》(Routledge,1992),已有德文、瑞典文、意大利文等版本。
在我們死亡之前,能夠享受「安身的孤獨」,恐怕是人最大的幸福。依照現在當紅的方心理治療說法,我們內心都有個最真誠的小人兒,他渴望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可以安身立命。但是,親人的死亡,我們在哀痛之余,如何寶貝我們的記憶,也需要有相當的智慧。本書不僅超越傳統精神分析,將神話、宗教的浩瀚加入心理治療的領域,也鼓勵人們有智慧的處理我們的宿命。在我看來,不但要接受孤獨的宿命,也必須積極的將孤獨與生老病死一樣,當作生命的自然本性,才能將自己的心性擴及宇宙天心,所產生的智慧如詩如夢,才有終極的安身孤獨吧。
作者:瓊安·魏蘭-波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