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自己人效應”,對于父母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是能夠從他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是和他站在同一個立場的。
1、要尋找和孩子相似的地方
孩子有他們對人對事的見解,有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有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孩子喜歡某位歌星或演員,興致勃勃地向你講述偶像的新聞,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觀見解去說“真不明白你為什么這樣迷他,我覺得他沒什么優點”,你這樣說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那么再說下去也沒有意義”,從此便不再與父母說他的偶像,轉而去尋找與他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2、要讓自己和孩子處于平等的地位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里,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是長輩,應該高高在上,正是這種想法造成了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因此,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平等地對待孩子,縮短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
作為父母,先要拋棄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要“蹲下身子”與孩子交流,避免用命令、訓導式的語氣和孩子講話。在平等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比較獨立,有主見,意志堅強,思想比較自由,也更具備獨創精神。
3、不能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孩子需要愛,需要提醒,需要引導,我們不能以壓制、傷害、打擊、恐嚇等方式對待孩子的情緒和想法,而是應該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聰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絕不會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主動親近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充分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