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勛
蘇珊的故事
蘇珊近來很不順,先是因為工作安排與公司老板暴吵一頓,一氣之下憤然辭職,后是發現溫吞水般的丈夫小開竟然在外還有一個相交至深的紅顏知己。從小個性倔強、自信、行事果敢的蘇珊本想給丈夫一些厲害吃吃,讓他知道馬王爺爺到底有幾只眼,不曾料想,小開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說他已經忍讓蘇珊太多,不想再退讓什么。蘇珊不得以啟用最后通牒,那男人立馬拿著自家的東西就搬出去了,蘇珊剛得意兩天就覺得這事不妥,反過來央求丈夫屈尊回來,這下輪著丈夫不肯。
蘇珊慢慢地變得很沮喪,每天躲在家里吃很多的東西,有時肚脹得不得不去嘔吐,如果不吃東西,她會有莫名的恐懼,覺得自己要么會發瘋,要么會心肌梗塞。蘇珊沒有太多的朋友,況且這樣的事也難以啟齒與別人談,要知道蘇珊是個很要強的人。她想到去找公公婆婆,但結婚五年來,公公婆婆對兒子的婚姻一直不認同,如果知道自己的兒子有了異心,不往壞處使勁就算是菩薩保佑了。
蘇珊想到自己的父母,可是打蘇珊有記憶開始,這兩人就沒有好好的過一天,連自己婚姻都搞不定的人,會給她什么好建議呢?蘇珊有個大她三歲的哥哥,留學在美國,她在E-mail中跟哥哥訴苦,哥哥嫂嫂回信卻把她數落一通,說她向來都是自我中心,從不考慮小開的感覺,公開替小開抱不平,還說:"小開能忍你五年已經算得上是圣人",氣得蘇珊差點砸了電腦。
蘇珊覺得自己不能這樣下去,她到女子健身中心,想通過運動來分散自己對食物的渴求,控制日夜增長的體重,有幾天她似乎已經找回了那種自控的感覺,但很快被她難以控制的易怒情緒破壞了。她看不慣別人,有時莫名其妙的譏笑諷刺別人,別人自然也看不慣她,孤立她。她放棄了健身中心,重新躲在家里,拼命地吃東西。
一次,她偶然給市婦女熱線打電話,遇到個老大姐似的咨詢員,溫柔關切的話語一下就贏得了蘇珊的信任,她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母親,許多的眼淚、委屈、憤怒與抱怨像長河缺堤般噴涌而出,那母親般的咨詢員就在這種疾風暴雨般的傾訴中頑強的堅持著,用她的理解,同情和無條件支持來安撫她。拿著電話的時候,蘇珊覺得自己有了依靠,但她不敢放下聽筒去面對空空蕩蕩的家,沒有聲息的空氣像是有無窮的壓力。
剛開始,她還能克制,后來她一打就是幾小時,她覺得那是一條生命線,沒有它她會去死。后來,那可愛的咨詢員自己受不了,她明白這樣的電話咨詢只是鼓勵了蘇珊的一種成癮性行為,鼓勵了蘇珊的人格退行,依賴和對自己的無力感。她建議蘇珊去找一個心理醫生,說已經不能給蘇珊提供什么幫助了。蘇珊感覺自己正在經歷第二次被親人拋棄,她非常地孤獨、憤怒與恐慌,她不停地打電話,要求那位大姐繼續接聽她的電話,但熱線變成另外一個對她來說非常陌生的聲音,她絕望了,她覺得都是自己不好,為什么一個好好的關系總是不能維持呢。在臥室里,蘇珊用刀片切破了自己的手腕,她感覺到疼,看到殷紅的血撒落在白色的床單上,蘇珊有種解脫感,好像心情變得輕松了許多。她突然有些不相信自己會干這樣的事,找來碘酒和紗布,處理好傷口,心滿意足的睡著了。
早上醒來,蘇珊覺得是該去找找心理醫生了,可是她去那兒找心理醫生呢?蘇珊對心理醫生的想象都是來源于好萊塢的電影,像英格麗.褒曼(電影《愛德華大夫》)極具洞察力的女分析師或像布魯斯.威利斯(電影《第六感》)包含靈性靈感的男治療師,在寬大的房間里,填充著奇妙的鮮花,松軟的沙發和神秘的氣氛。蘇珊去了全市六個咨詢中心和四家醫院,她始終找不到那種熟悉的內心感覺,大多數心理醫生看起來很普通,智商不那么高,有的還有些庸俗,個別的醫生甚至其貌不揚。蘇珊需要有良好的第一感覺,她看心理醫生就像談愛情,不想遇到沒有品味的人。
蘇珊找心理醫生就像《地道戰》中的游擊隊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少則一次,多則三次,總是不能完整的結束一個療程。不過,讓她很驚訝的是,每一個醫生給她的印象都有明顯的不同。第一個醫生認為她患有抑郁癥,并有自殺的危險,強烈地要求她服用抗抑郁藥,遭到她拒絕后,草草將她打發走了。第二個醫生說她是適應性障礙,失業、丈夫的離去給她造成嚴重的心理應激事件,建議她用漸進性放松訓練來控制焦慮。蘇珊覺得這個醫生什么都不想承擔,只讓她做這做那,再來評判她做對沒有。第三個醫生診斷她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沖動、依賴、低自尊、對焦慮不能忍耐,要求重建自我認同的能力。蘇珊反感這種說法,她覺得這個醫生在賣弄自己的學識,不是真正想關心人。第四個醫生認為她的體重增加和貪食與狄奧浦斯情結(戀父戀母)有關,需要接受長期的童年分析和重要關系人分析,但蘇珊覺得每周三次,連續半年的分析治療,一是她經濟承受不起,二是時間也不可能保證。然后是第五個醫生,他堅信蘇珊的婚姻困境是來源于父母婚姻模式的潛在影響,讓她接受婚姻指導。蘇珊覺得醫生那一套自己早就知道,但仍與事無補。如果換著她給別人說說婚姻的道理,自己沒準比醫生強。第六個醫生告訴蘇珊所有的痛苦都是不真實的,她無意識在扮演一種受害者的角色,放棄這種角色才是好轉的開始。蘇珊無奈地想,要能放棄我早放棄了,還等現在。第七個醫生努力探索蘇珊內心的對立化與沖突主題,他認為蘇珊內心潛藏著許多未完成的事情,比如一些無法表達的悲傷、孤獨、被遺棄感、罪惡感與憤怒,他試圖用空椅技術來讓蘇珊對自己沖突的內在有所覺察。蘇珊覺得診室里發生的事過于游戲,她討厭讓自己的屁股在兩條椅子間動來動去。第八個醫生建議蘇珊接受催眠治療,當燈光減弱,蘇珊躺在催眠椅上,心理醫生用一種拉長了的,怪怪的聲音讓她數數。開始的時候蘇珊跟隨醫生努力放松,但醫生的聲調讓她不舒服,甚至有些令人想發笑,這使她無法集中精力。醫生盡職地頑固地重復一些誘導語,好像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直到蘇珊躺得背疼欲裂,第一次催眠草草結束。當第二次按約去催眠的時候,醫生告訴她催眠對她是不適合的,最好尋找別的途徑。第九個醫生相信蘇珊需要合理情緒治療(REBT),他覺得蘇珊有三大自貶情緒,抑郁:使她與正常的生活環境隔離;焦慮:導致她體重增加和睡眠困難;憤怒:使她失去對自己的判斷能力。醫生分析了蘇珊的認知、情緒與行為三者間的關系,找出每種認知、情緒與行為的人格腳本,這把蘇珊搞得很糊涂,難道真真實實體驗到的東西只是內心的幻覺。第十個心理醫生很難承認他是心理醫生,因為他竟然說蘇珊是在逛"醫生商店",只看不買。他快樂地把蘇珊稱為"醫生殺手",是"訓練心理醫生的醫生"。這讓蘇珊很意外,他故作神秘,笑著對蘇珊說:"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嗎,通過對心理醫生的挫敗來釋放壓抑的憤怒。"這讓蘇珊有些委屈。醫生又說:"你來這里就是要為自己尋找問題,但我不會滿足你,我甚至覺得你的煩惱對你很重要,不要放棄它。"蘇珊實在氣不過,忍不住就大聲地哭了,哭得讓那個醫生的臉有些掛不住,讓外面候診的人都以為她遭到了醫生的欺負。但哭過以后,她突然對自己有了一些覺察,她需要放棄依賴什么,包括心理醫生,鼓起勇氣自己接受現實,尋找一種新的生活道路。
如何尋找合格的心理醫生
蘇珊找心理醫生的經歷真的那么曲折嗎?我似乎感覺到讀者們不相信,但我要告訴你們,事實上,蘇珊還要算是幸運的。當今這個社會,無論你去那個城市隨便地一找,就能發現許多自稱的張洛伊德、馬洛伊德,王洛伊德。每個醫生口里都會掛一些偉人招牌:如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羅洛梅,卡爾羅杰斯,培爾斯,史金納等……。你休想質疑他,質疑他似乎就是跟整個心理學作對。在我看來,前九個醫生,其實也是對的,只是成熟的心理醫生會先和當事人討論形成一種雙方認可的關系,還沒有結成彼此信賴的、開放、坦誠的治療關系,就忙著去幫助當事人,起碼要算缺乏專業經驗與能力。那么第十個醫生對不對呢?他一開始就敏感到蘇珊不能從心理醫生那兒獲益,可能是害怕獲得一種"親密關系"后,又會重復體驗被拋棄。指出她的防御方式是"蜻蜓點水般的接觸,并快速脫離",這是一種"強迫性重復"的困境。當然,醫生以幽默的"反向攻擊"來幫助蘇珊領悟盡管效果是好的,方法卻值得商榷。
那么,你們一定會問,如何能找到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這可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我想說點個人的經驗,一,當你覺得要看某個心理醫生時,可以先用google搜索引擎搜尋醫生的名字,一般成熟一些的心理醫生都有很多痕跡可以從網上得到。比如,醫生的職業背景,有那些執業資格,受過何種訓練,寫過什么東西,咨詢經歷有多長等等。當然,也不能說網上沒有"打榜"的心理醫生就不能信任,這只是一個資源途徑。二,注意心理醫生的口碑,好的醫生總會被朋友提及和推薦。在候診的時候,求詢者往往會交流對醫生的看法,尤其要關注那些與醫生保持很長的關系沒有脫離的咨客,他們對醫生的感覺要到位一些。不過,現在是心理醫生供不應求,再糗的醫生門口沒準都有一群盲目的崇拜者。三,對醫生的感覺,感覺可靠嗎?對你來說,感覺到的就是真實的。但對其他人來說,你的感覺中包含著你的價值觀、經驗,你的防御和你的移情。好的心理醫生有一種很強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他不說不笑,眼睛看著你也會給你許多的信息。他使你感覺到安全、舒適、被愛、被尊重、被接納與認同,你很放松,不用忌諱什么。他會引發你傾訴的欲望,卻又引導你去思索、自我分析和節制。他從不提弗洛伊德,榮格什么的,也不輕易下結論,卻非常在意你的感覺,總是努力去理解你,懂你,貼近你,而不是控制你、評價你、指導你。好的心理醫生一點都不復雜,不權威,不深奧,像水一樣隨你流動,像玻璃一樣透明,把你的防御和阻抗都化解于無形。當你抱怨別人的時候,他會沉默,不扇陰風也不點鬼火,當你反思自己的時候,他的眼睛會閃射出愉悅的光輝。他聽得很多,說話很少,但每句話可能都是一種新視覺,給你一種新體驗,讓你感覺到一片新的天和地。
應該考慮的因素
以下一些東西可以參考,但并不可靠:1,機構對醫生的介紹,往往機構只是鑒定醫生的行醫資格,無法鑒定他的人品和職業素質與職業道德。2,醫生的受教育背景和專業受訓背景,一般要求有醫學或心理學背景,中級職稱,但這說明不了什么。很多心理醫生提供的專業受訓背景只是一些短期訓練班,這沒有用。長期的嚴格的專業訓練,就目前培訓結束的只有德中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三年),分精神分析,行為認知,家庭治療三個治療學派與技術。3,專業許可或心理醫生執照,有的醫生會說他有某國外機構給予的專業資格或執照,這并不可靠,因為中國沒有資格認證機構,你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真偽。就我所知,在北美、歐洲持有心理醫生執照的人是有明確的專業范圍、區域、人群等限制,并要時時接受監督和資格再認,離開所限環境,資格就不存在了。所以,你只能說那個醫生曾經獲得過國外的執業資格。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和治療專業委員會99年頒發過一次心理醫生資格證,由于范圍小,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4,心理醫生自我體驗的時間,接受督導的分析是心理醫生執業前的必經之路,一個醫生分析當事人的深度不會超過分析自己的深度。在國外,一個精神分析師要接受不低于八百小時的自我分析。心理醫生的含金量由三個部分組成,三分之一是受教育與學習心理理論,三分之一是接受專業培訓,還有三分之一就是自我體驗。在我國,由于還沒有建立督導制度,心理醫生普遍缺乏自我分析。這對當事人是非常危險的,醫生對自己的問題缺乏覺察,幫助咨客覺察自己就有點"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味道。當然,中國的心理醫生有個變通的做法,由十幾個醫生結成自我分析小組,彼此督導,以此來促使自己成長(在北京有心靈綠洲小組,精神分析小組、家庭治療小組等)。當然,肯定會有醫生說他在國外接受了多少小時的督導,我們可以相信他嗎?我不敢說,因為督導費用是非常昂貴的,一小時的督導最少也要二百美元,不是很富裕的人也接受不起。5,專業年限,一般來說,從業越久的人,專業水平會越高,但不盡然,做心理醫生是需要悟性的,我曾經見到過從事了十七年心理咨詢的醫生,連一些咨詢技術中的基本方法還沒有弄懂,我覺得他不是在幫人,而是在害人。
不需要考慮的因素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1,職稱,比如教授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