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塑造技術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結果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模式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是操作條件作用法強化原則的有力應用之一。行為塑造技術正是通過強化手段,矯正人的行為,使之逐步接近某種適應性的行為模式。在行為塑造的過程中,多采用正強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為出現,就立即給予強化。這是行為療法中最常用的技術之一。我們知道,人類具有比動物高得多的學習能力。就人類的學習能力來說,許多新行為甚至無需通過復雜的行為塑造過程即可直接掌握。然而具有高度的學習能力不等于就一定能掌握新的行為模式。關于人類學習的許多研究表明,學習的效果是受許多因素影響的。例如,動機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使一個人具有學習能力和適當的動機,也不是想學什么就能學會什么。掌握新的行為模式還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何況人的許多新行為模式的建立往往意味著必須破除舊有的、習慣的行為模式。一個人的習慣行為,作為他的生活方式或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為是不易一下子消除的;新的健康的行為模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便形成;更不可能一經出現便鞏固下來、成為個體生活風格的一部分。在臨床上,求治者的新的健康行為必須在逐漸擺脫不健康行為(心理疾患行為)的同時一步步地加以培育和鞏固;這就需要采取許多措施以促進這一過程,行為塑造技術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
摘自:《大學生心理咨詢技術與案例》。主編: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李江雪老師。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