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心理暗示作用是非常微妙的,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夠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和作用,調動人的內在潛能,發揮最大的能力。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會破壞或干擾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狀態,給人帶來消極的體驗,使其心情沮喪,行動喪失活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
遠古時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馬利翁愛好雕塑。經過精巧的構思和辛勤的雕刻,終于他成功塑造了一個超凡脫俗、閉月羞花的少女雕像。他對此作品非常滿意,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觀賞不止。不論吃飯、睡覺,他都會和雕像一起,寸步都不舍得離開。有什么心里話他總是向雕像訴說,有什么高興的事情他總是第一時間告訴雕像。其實在心里,他已經深深的愛上這個雕像,并且幻想著雕像成為活人,與其一起嬉戲的美好畫面。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子始終如一的陪伴著雕像。有一天王子象往日那樣欣賞雕像的時候,忽然看到少女的秀發慢慢地飄了起來,他聞到了少女芬芳的氣息,“少女活了!”
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在一所小學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首先他們對學生進行煞有介事的“嚴格測驗”。然后,他們根據實驗結果,挑選出一批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并把學生名單交于有關教師。8個月后,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學習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性格更為開朗,情緒更加穩定,敢于發表意見,求知欲強,與教師和同學關系比以前更為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機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身份暗示教師,使教師名單上的學生充滿期望,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他們的眼神、笑貌和動作仍掩飾不住他們的殷切希望。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這些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他們感受到了老師的信任和關懷,因此變得更加自信,更加積極,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贊嘆不已的實驗,后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其實皮格馬利翁效應體現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積極的心理暗示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激發人的生命潛能。例如,有一個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不適,精神也日漸頹廢。經過檢查,各項指標正常,無器質性病變。但此人仍然堅信自己患了不治之癥。通過會診,醫生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癥”。于是,一位心理醫生對其進行了治療。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一種綜合征,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但是正巧,剛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藥,專治這種病癥,不過打這種針有些痛,而且打完一分鐘后身體會發麻、發熱,這是“以毒攻毒”,所以效果特別好。注射一支,保證立即見效。果不其然,一針打下去,真的藥到病除,患者感覺全身舒適,精神也好了很多。其實,所謂的“特效藥”不過是極其普通的葡萄糖酸鈣,之所以能藥到病除,完全是暗示起的效果——葡萄糖酸鈣進入身體后,的確會有麻痛的感覺,但患者心里會想:真是這樣,和醫生說的一模一樣,看來這藥真是有效。
消極的心理暗示會削弱甚至摧毀人的生命潛能。二戰時,納粹以戰俘為被試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然后搬動各種器械。告知戰俘實驗測試人的生命失血的最大限度。實驗者發出指令:現在對你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只能聽到血滴進器皿的聲音。隨著血滴聲音逐漸變弱,戰俘的身體也隨之癱軟。最后戰俘氣絕而終。其實,其實這一切都是虛擬的,根本就沒有抽血。滴血之聲乃是模擬的自來水聲。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
上面兩個例子,足以證明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能影響人的觀念、情感、意志、行為等心理活動,因而被廣泛應用于政治、宗教、商業、教育、醫學等領域。
摘自:《大學生心理咨詢技術與案例》。主編: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李江雪老師。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