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淵源
森田療法是由森田正馬在對傳統西方的心理療法如精神分析、催眠治療等進行深刻的批判分析的基礎上,憑借其多年的臨床經驗并結合東方傳統文化所創造出的獨特的東方式心理療法。
其理論淵源主要有二。一是對西方傳統心理治療的批判與反思。森田本人曾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賓斯萬格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嘗試過許多生理療法,而且他本人還是催眠高手。這些經歷大大開拓了森田正馬的視野和思路,也使他認識到西方療法本身的文化局限性。
在彷徨之際,他轉向了東方傳統文化,最終取得了突破。因而森田療法主要的理論淵源是東方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孔子倫理以及禪宗的精神實踐。正是在回歸傳統文化,苦心鉆研之下,森田正馬才深刻領悟到:神經癥的實質是“錯誤聚焦了的心靈”,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專注于整體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佳策略。最終創立了世界聞名的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的基本原理
那么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理是什么呢?事實上,森田療法認為來訪者表現出的癥狀完全是他們內心沖突的結果。這種內心沖突的本質即在于為了避免某些事件引起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反應,所作的徒勞的掙扎。因為這些反應本來就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而然的。由于這種“心靈的錯誤聚焦”,導致某些錯誤反應搶先占據了自我,將某些很自然的事看作令人尷尬的令人痛苦的,從而表現出一些神經質的癥狀。因而,要治愈神經質癥,就應把“錯誤聚焦的心靈”從自我的搶先占據轉移開,重新聚焦到需要做的事情上,如其所是地接受世界和他們自身,通過專注于整體的生活方式,讓神經病癥狀自然消失。
可見,森田療法的魅力源于東方哲學的深邃智慧。究其本質乃是一種“性情教育”,其精髓之處在于帶著強健的性情去生活,如其所是的接受這個世界。
森田的神經質理論
1、森田神經質的定義與分類
森田正馬提出了“神經質”這一概念取代了當時人們所稱為的“神經衰弱”,并將神經癥分為神經質和歇斯底里癥兩大類別。森田曾根據其對“神經質”的實質的理解,將其劃分為普通神經質、強迫觀念癥和發作性神經質三種類型:
(1)普通神經質(所謂神經衰弱):失眠癥、頭痛、頭重、頭腦不清、感覺異常、易興奮、易疲勞、腦力減退、乏力感、胃腸神經癥、劣等感、不必要的憂慮、眩暈、書寫痙攣、耳鳴、震顫、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強迫觀念癥(包括恐怖癥):社交恐怖(包括赤面恐怖、對視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潔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善恐怖、學校恐怖、高處恐怖、雜念恐怖等。
(3)發作性神經質:心悸發作、焦慮發作、呼吸困難發作等。
2、神經質的發病機制
森田認為神經質的癥狀純屬主觀問題,而非客觀的產物。神經質癥狀是疑病素質和由它引發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而造成神經質癥狀的根本原因則在于主觀愿望控制客觀事實而引起了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強。森田提出了神經癥的發病和癥狀固著的內在驅力,公式如下:
發病=素質×機會×病因
素質是指“疑病素質”。森田認為,神經質發生的基礎是某種共同的素質傾向,即疑病素質,是一種精神上的傾向。它表現為精神內向,內省能力強,對自己的身心活動狀態和異常反應非常敏感,被自我內省所束縛,總是擔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森田認為,疑病素質在神經質的發病中具有決定的作用。
機會是指某種狀況下使人產生病態體驗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偶然的體驗,諸如身心不協調、人際關系失調、社交活動中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等等,皆引起人們的種種體驗。一般人對偶爾的不愉快體驗迅速遺忘,但疑病性素質的人就會糾纏與此,產生相應的病癥。
病因又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因為偶爾出現某種不安的感覺,并引起了對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而這一敏銳的感覺又吸引注意進一步固著于它。于是感覺和注意相互作用,彼此促進,致使該感覺越來越強大。在這個惡性循環中患者產生強烈的恐怖感,引起了植物神經系統的失調,出現了種種身心癥狀,這種精神活動過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過程。森田認為精神交互在神經質癥狀的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綜上可見,神經質癥狀發病的根本原因是疑病性素質,對癥狀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精神交互作用,誘因僅僅起到“扳機”的作用。
3 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
森田認為每個人都會關心自己的身心狀況,這是一種人類本性的生存欲望的表現。森田“生的欲望”包括:a 不想生病,不想死,希望長壽;b 希望更好地活著,不想被人輕視,希望被人承認;c 希望有知識,想學習;d 希望成為一個偉人,希望幸福;e 希望向上發展等。死的恐怖是相對于生的欲望的一個概念,死的恐怖中包含了對生的欲望追求的同時,還包括怕失敗,怕疾病,怕種種有價值的東西失去,怕死亡等。
患有神經質癥的人都是生存欲極強的人,但他們并不是生來就患有神經質癥的。而是隨著生存欲望的發展,對自己或事物存有超出尋常的要求,但由于某種誘因引發了其疑病體驗,使其精神能量不再朝向外界而是完全朝向自己的心身,從而陷入精神的內部沖突之中,導致神經質癥狀的產生。因而,過高的生存欲望同時就會伴有對死亡的恐怖,這導致了精神活動的內向性,形成疑病素質,成為神經質產生的基礎。
4 思想矛盾與精神拮抗
森田認為產生苦惱的根源在于思想矛盾。所謂思想矛盾即心理沖突,主要指“應該如此”的思想愿望和“事實如此”的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
在日常生活中,主觀和客觀、情感和理智、理解和體驗之間經常存在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而依據個人的主觀愿望來構建現實,希望客觀事物按照自身的意愿來發展變化,就會出現思想矛盾。
精神拮抗是指當我們有某種感受或欲望時,必然同時相應地存在與此相反的心理活動。這類似于人體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約、相互調節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稱之為精神拮抗作用。
精神領域中的這種對應作用是一種自然現象,可以保證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全。但精神拮抗作用過強或過弱都會使人的精神出現問題。神經質癥患者的各種苦惱,也是由于欲望和抑制之間拮抗作用增強引起的。
綜上所述,森田療法關于神經質癥狀的形成機制可以概括為:由于疑病素質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誘因影響下,通過精神交換作用而形成神經質癥狀。造成神經質癥的根本原因則在于想以主觀意愿控制客觀現實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強。
摘自:《大學生心理咨詢技術與案例》。主編: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李江雪老師。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