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心理學與存在主義哲學一脈相承,它與人本主義心理學都運用現象學方法。現象學注重對人的存在的整體性研究。它關注人的所有知覺和情感經驗,包括焦慮、恐懼、害怕、歡樂、內疚和痛苦。
胡塞爾的學生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把現象學拓展為存在研究。海德格爾研究的是 Dasein,Dasein指“在那兒”(或譯“在世”、“此在”);但對人而言,“在那兒”意味著“存在在那兒”。
存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包括解釋和評價人的經驗,以及對這些經驗作出選擇。人的存在不同于其他任何事物的存在,在存在過程中,人可以選擇、評估、接受、拒絕和拓展,人選擇的他們自己存在的本質。海德格爾認為盡管人有自由意志,但仍被超出他們控制的事件拋進他們現在所處的生活環境。 被拋決定著一些事情,如人的性別、貧富狀況、吸引力等等。但不管環境如何,每個人都應該充分利用他們的生活。當一個人通過他的選擇探索生存的可能時,積極的成長就發生了。
然而,選擇需要進入未知世界,這會引起焦慮。焦慮是個人運用個人自由選擇而過上本真生活,必定要體驗的,它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個原因是本真的人總在嘗試生活,總在冒險,總在成長。另一個原因是,人要對自己選擇的結果負責,自由的個體對 自己的生活負責。海德格爾認為,運用個人的自由需要勇氣,但人只有運用個人的自由才能過上本真生活——因為人選擇生活,所以他要對此負全責。如果人按照別人的價值觀生活,他過的就是非本真生活。海德格爾認為,本真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一旦人理解并處理好了生活的有限性,他就能開始過豐富、充實、本真的生活。
賓斯汪格(Ludwig Binswanger,1881-1966)將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應用到精神病學和心理學。賓斯汪格把他的心理療法稱為Daseinandgsis(存在分析、在世分析)或對人的在世方法的研究。
賓斯汪格把在世分周圍世界(物理的世界),共同世界(社會的世界)和自我世界(個體的自我知覺)。在賓斯汪格看來,每個人都通過世界觀(世界設計對生活的總體定向)接受生活經驗。賓斯汪格試著了解其病人的世界設計;如果病人的世界設計被證明是無效的,他將會建設用一個潛在的更有效的來代替。
與海德格爾一樣,賓斯汪格認為人被拋進的那個環境限制了個人的自由。被拋制造了賓斯汪格所說的存在背景。人就是在這個背景中運用自由開始成長的。賓斯汪格認為,每個人都試著超越其存在背景,以獲得超越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說,通過自由選擇改變自己的超越當時的環境。
存在主義哲學主要被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介紹到美國。梅認為正常的、健康的生活包括焦慮體驗,因為本真生活必須冒險而進入未知世界。如果人不能處理好正常焦慮,他將會產生神經質焦慮,并由本真生活轉向順從的生活或過分約束的生活。此外,因為神經質焦慮的人沒有運用其選擇能力,他就會有內疚體驗。因而,本真生活是以正常焦慮和內疚為特征的,而非被真生活是以神經質焦慮和內疚為特征的。
梅認為健康人信奉神話,神話能提供同一感、團體感、支持道德價值、提供對待正常生活奧秘的方法。沒有這些神話的人感到孤獨、害怕、并常常尋求專業幫助。神話常常反映出惡魔,后者如果過分表現的話,就可能使任何人類的屬性或功能變得消極。梅認為人的最獨特的屬性不能用傳統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因此如果我們要科學地研究人,就需要創立一門新的人文科學。
喬治.凱利(George Kelly,1905-1967)沒有受過臨床心理學的訓練,但他得出了許多幫助情感障礙患者的方法。他發現任何促使患者重新看待自己及自己問題的東西都能導致進步。一個人有無心理問題主要與他如何看待事物有關,心理問題實際上是知覺問題,而且他認為人能自由地按照他們所選擇的任何方式來結實自我和世 界。他們通過建造一個被經驗檢驗(或應該被經驗檢驗)的建構系統來解釋自我和世界。構念能被任意使用以解釋任何情況。也就是說,人能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所以人如何看待世界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
在固定角色治療中,凱利讓患者寫自我性格描述;然后他為患者創造一個與其人格截然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凱利給予患者支持和幫助。在此凱利成為了配角,幫助患者重新看待自己。一旦患者意識到看待自己、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問題的其他方法,就能取得進步。凱利認為,神經癥患者失去了假裝的能力,而治療師的任務就是來恢復它。
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在于對人性的假設。存在主義著把人性看成既善又惡的,作為獨特的人,我們自由選擇我們自己的本質。我們成為自己的選擇:“人除了做他自己以外什么都不是。”
*本文主要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B.R.赫根漢《心理學史導論》。